筆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有些客人來就診的原因是
在外院施打填充物(例如玻尿酸、洢戀詩、聚左旋乳酸、自體脂肪…等)
在許多部位如淚溝,產生不如預期的情況
看得出來求診的人臉上掛滿擔憂的心情
處理淚溝以及處理淚溝失敗(填充不如預期都是一門學問)
以十多年來處理外院數千例客人覺得淚溝失敗的經驗
多年教學跟其他醫師們分享自已的經驗和處置
首先要跟大家說一下結論
大多的狀況都可以處理改善的
尤其是玻尿酸淚溝填充更是不用擔心
有些甚至不需處理即可自行改善
底下所描述淚溝失敗的成因、分類、處理方式
不論是學術界或是給予民眾吸收的網路資訊
應該是大家網路上所能看到很詳細的內容了
儘可能排除太專業不易懂的部份
會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大家理解
即早讓大家安心
客人填充完覺得失敗的部位
或是有打其它部位客人覺得失敗的
以填充失敗來就診的比例最多就是『淚溝』
一部份原因是淚溝的高技巧性
淚溝在治療上是很高度專精,因為眼周的皮膚是最薄弱的
是需醫師有專業與豐富累積經驗,去治療那樣精細的部位
甚至有些有施行微整形的醫美診所是不幫客人施打淚溝的
或是入門的醫師是不碰淚溝這個區塊的
另一部份原因就是淚溝是接近面部中心點
凹一點點或凸一點點都容易被注意到
同樣的瑕疵在別的地方,一般人可能不會那麼在意
但淚溝的的瑕疵會特別容易被發現
除了淚溝失敗最常被求助之後
還有其他狀況
如:隆鼻失敗、饅化或是法令紋填充失敗,填充物位移…等
也是有其它因素來求診的案例,淚溝修復期瘀青都沒退…等
來求診處理的案例大多是院外的案例
甚至也有是我自已剛打完的客人
打完之後看了許多網路的文章,擔心自己是不是被打壞了
雖然說擔心是一定有的,但常見問題差不多就是那些
就是因為普及大眾,尤其是剛接觸醫美的人對於微整形還不是很了解
本來可以很單純的處理或是無需處理的情形
會容易擔心或總是往壞的想
反而處理的過程反而變得複雜
例如看到有凸就覺得就是要打降解酶之類的
因此黃政達醫師整理常見的淚溝注射狀況Q&A
來為各位說明解答:
Q1:我是不是打失敗了? |
Q2:我朋友說我看起來怪怪的 |
Q3:我的臉變好腫 |
Q4:我是不是變成毛毛蟲? |
Q5:我打完淚溝變好幾層 |
Q6:我的淚溝看起來凹凸不平 |
Q7:外表看還好,但摸起來裏面一粒一粒的 |
Q8:我怎麼覺得沒有改善 |
Q9:怎麼好像還是有凹,是不是沒有打到? |
Q10:我怎麼打完淚溝後臥蠶不見了? |
Q11:我怎麼淚溝改善後眼睛變小了? |
Q12:沒笑的時候還好,笑的時候有凹溝又跑出來,甚至更嚴重 |
Q13:淚溝看起來藍藍的,是不是網路上說的廷得耳效應? |
Q14:我的瘀青過了半年都還沒有退 |
Q15:我有割過眼袋,過了一段時間眼袋又長出來,這算失敗嗎? |
Q16:我有割過眼袋,現在凹了進去,淚溝、細紋跑出來,這算失敗嗎? |
Q17:我原本有淚溝打完填充有改善,但我想一勞永逸想割眼袋,手術的醫師說要降解,怎麼辦? |
Q18:我臉上的玻尿酸已經好幾年了還有殘留,會不會怎樣? |
Q19:我本來想要給某位醫師打淚溝,網路上很多好評,但還是有人不推覺得被打失敗,我好猶豫 |
★ 快速與黃醫師諮詢淚溝不理想、淚溝失敗或是其他玻尿酸失敗,這裡預約 |
以上是來找我覺得淚溝被打失敗,會問的問題差不多都包含在上述的問題
(沒有包含在裏面的可以底下或私下詢問讓我update)
不只是一般客人…..
其實教學的過程也是常常有醫學美容的醫師詢問我相關的問題
通常來求診的客人常常眼神中透露出不安的神情
其實先打個預防針讓大家安心,大多是可以處理的
我們將上述的問題稍作分類,一一為大家分享
Q1:我淚溝是不是打失敗了?
Q2:我朋友說我看起來怪怪的
Q3:我的臉變好腫
這是一個大哉問!要問自已是不是失敗了
可以分客觀評估和主觀評估
客觀來說就是別人(例如:家人、朋友…等)覺得你看起來不自然
不知道你有去填充淚溝
但一看到你就覺得好像有「加工」過的痕跡的話
那或許就可以代表淚溝可以調整一下
但其中也是有可能是過渡時期
隨著時間他自然會變不明顯
但有些放個幾年不自然的痕跡還是存在
到底會不會改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回診』
不論是回診至原診所或是找黃醫師諮詢
相較於網路看文章在無謂的庸人自擾
或是去論壇經非專業人士求解,都是不建議的方式
一定是回診才是最好的方式,詢求不同醫師的見解
不同的醫師的見解或是做法可能有所不同
但如有醫生能肯定做到他說的結果
自然就可以依醫師評估結果
去衡量選擇做最適合自已的處理方式
至於有時客人會覺得打完臉腫腫的
或是擔心臉會不會看起來腫腫的
其實有一個比較簡單的判別方法就是:
在靜態(沒有表情)的時候蘋果肌(淚溝也包含在蘋果肌的範圍裏面)的外觀
一定是要平的,最多就是微彭,千萬不要太彭
就不會有腫腫的、饅化的感覺
這可能會和很多人甚至醫師的觀點有所不同
有關蘋果肌的美學定義、施打技巧
可以參考黃醫師的另一篇文章分享
再就是客觀沒有人覺得怪怪的
但自已(主觀)就是覺得打完淚溝
(例如玻尿酸、洢蓮絲、聚左旋乳酸、童顏針)不自然,覺得淚溝失敗
其實醫美本身就是一門美學藝術
每個人對美學的見解本來就不盡相同
所以在可以達成的情況下醫者還是可以儘量符合客人的期望
除非客人要的期望是不合乎現代普羅大眾的美學
例如要把臥蠶下的凹痕打平
或是要蘋果肌很滿,變成塑膠臉、饅化等不自然外觀
過度主觀的偏離普羅大眾認知的美學
醫者的角色還是要適時給予指導或修正
也是有少部份客人在意很特殊的表情
或是很特殊的環境、燈光才能看到的狀態
有時還是要看容不容易達成,再來決定要不要處理
Q4:我是不是變成毛毛蟲?
淚溝的填充,基本上來說填完是平順的
沒有顆粒感,沒有條狀感(俗稱毛毛蟲)就是一個完善的過程
但是如果產生上述不如預期的情況,其實也先不用著急
有些給它1周至1個月的時間讓其自然撫平,也不需多餘的處理
但有些特殊狀況的確可能需要後續的處理才能變成平整的狀態
先說毛毛蟲的部份
看起來有條狀感就可以說是毛毛蟲
基本上蠻多客人會在意這情況
有時甚至覺得比原本的淚溝更不好看
毛毛蟲我們可以依照原因和處置來做分類
可以為原發性(primary)毛毛蟲、次發性(secondary、醫原性iatrogenic)毛毛蟲、靜態毛毛蟲、動態毛毛蟲….
原發性毛毛蟲 | 就是在還沒有整形、填充之前,本身組織的形態本來就有 |
次發性的毛毛蟲 | 是本來沒有或是不明顯,是在整形或填充之後才產生 |
靜態毛毛蟲 | 沒有做任何表情的時候就可以看到條狀感 |
動態毛毛蟲 | 做了笑的表情,尤其是頂起鼻子的笑(通常是大笑/燦笑)才會產生 |
原發性毛毛蟲:
其實大家不知道的是
有些都還沒有打過填充物的人,本身自已就有毛毛蟲喔
常常是打填充物之前自已沒有注意到(因為是自然的)
打完後自已才發現原本就有毛毛蟲
原本就有毛毛蟲的情況我們可以稱其為原發性的毛毛蟲
這樣的情況比較容易發生在臉部脂肪比較少的人
通常在燦笑的時候才會出現
沒有笑的時候或微笑通常就沒有
因為是原生的、自然的
所以在施打填充物之前自已沒有注意到
但可能填充了淚溝之後才注意到這些細節
本來沒有注意到的,但注意到了就變成在意了
基本上假如沒有事先跟客人說他本身就有毛毛蟲的話
等到客人發現了才解釋說那是他原本的構造
客人往往不太能相信或接受
所以醫師在諮詢尚未施打之前就要先客人告知
並給予客人看到自已事先就有原發性的毛毛蟲
才不會造成誤會,這非常重要!!
當然事先告知客人有原發性的毛毛蟲
也不是只是要排除爭議
因為黃醫生的經驗要改善這類型的毛毛蟲
只要很簡單的用長效型玻尿酸填補即可
量不多(0.幾cc)就可以比自體脂肪更持久的時間
不然沒有事先說明客人的原發性的毛毛蟲是本來就有的
客人會覺得是填充完之後才有的
再跟他說可以用填充解決,這時客人會很難接受….
次發性毛毛蟲:
也就是網路上大家所說的打完淚溝之後就出現2條毛毛蟲
有些是沒有表情的時候就有條狀感,稱為『靜態毛毛蟲』
有些是沒有時表情的時候沒有毛毛蟲
笑的時候就會出現毛毛蟲,稱為『動態毛毛蟲』
『動態毛毛蟲』比較特別的是
有些是微笑的時候沒有,大笑/燦笑才會產生
或者說笑個5、6分沒有毛毛蟲,笑到8分以上毛毛蟲才會出現
拍術前照要拍出這類有毛毛蟲的照片就有一些技巧
國外是有形容這表情叫squint smile (笑瞇瞇)
但感覺又不是很貼切
比較是頂起鼻子的笑或是拍照時候自然的大笑,就很容易出現
不然沒有補捉到該類客人毛毛蟲最明顯的狀態
客人現場笑到6分的表情狀態以為沒有毛毛蟲了
結果等到回去拍照笑到8分毛毛蟲又跑出來了
所以在處理上只要客人可以讓黃醫生看到
他毛毛蟲最明顯的狀態,基本上就可以處理好
次發性毛毛蟲的處理上-動態的毛毛蟲
它的成因在於填充物和肌肉(眼輪匝肌和LLSAN)的交互作用
只要搞清楚成因,熟知解剖部位
客人又可以呈現出毛毛蟲給黃醫師看到,在處理上並不難
至於靜態毛毛蟲雖然對客人的衝擊性比較大
因為沒有表情的時候臉上就掛2條在那邊
但也因為表現上比較明顯
所以相對處理起來也比較單純,不一定需要用到填充
可能用塑形就可以處理,也不需要使用到降解酶
Q5:我打完淚溝變好幾層
Q6:我的淚溝看起來凹凸不平
Q7:外表看還好,但摸起來裏面一粒一粒的
基本上只要填充的部份是玻尿酸的話
大概是可以等它自行融合
往往1個月之內就不會摸到有異物感
但假如是其它填充物就可能要等比較久的時間
或是可能就會一直存在
如果動態表情不會顯現出顆粒感的話
基本上建議就不用進一步處理
假如在一些表情會出現施打的痕跡的話
就可能需要融合塑形或是用玻尿酸去修飾
至於打完淚溝看起來有凹凸不平
或是覺得變好幾層的話
這部份其實有點類似上述靜態毛毛蟲的成因
只是相對比起來體積比較小
有些可能只要等時間(1周或1個月)
甚至數個月至半年,但也有些數年仍會存在
黃政達醫師認為只要1周至1個月就可以自行撫平的
除非是特殊的情況(例如近期有重要活動要提早讓凹凸不平改善)
其實無需進一步的處置
至於要比較久甚至數年還會存在的
就可以進一步用融合法處理
通常也是不需要降解酶就可以改善
降解酶要特殊申請,通常是用於緊急情況
使用上也要避免降到自體本身的玻尿酸
(人體自身就有玻尿酸這個成份)
再加上使用降解酶只有對玻尿酸可以降解
對其它填充物是沒有效果的
Q8:我怎麼覺得沒有改善
Q9:怎麼好像還是有凹,是不是沒有打到?
Q10:我怎麼打完淚溝後臥蠶不見了?
Q11:我怎麼淚溝改善後眼睛變小了?
這部份有2個大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其實有改善
而是客人誤以為只要凹的地方都要變平
要注意的是,不是凹的地方都要變平喔
例如臥蠶下的凹痕
變平的話反而會不自然,而且臥蠶就不見了
要知道的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
凹和凸它是一個相對值
有凸就有相對的凹,有凹就有相對的凸
不是凸就是不好的,例如臥蠶就是凸的
它美學上來說是好的,對美學是加分的
千萬不要把臥蠶變不見,除了對美學扣分以外
視覺上眼睛瞬間變小,因為臥蠶是凸的
所以臥蠶底下的凹就是相對的凹
沒有這個凹就沒辦法襯托出臥蠶的凸
也就是說:把臥蠶下的凹痕打平了,妳的臥蠶就不見了!
要知道的是保有臥蠶下的凹痕
而單純改善淚溝而保有臥蠶下的凹痕
其技巧和精確度相比於把淚溝、臥蠶下的凹痕一起補平比起來,難度是要高一些
臥蠶、眼袋、淚溝的相關位置:
一般淚溝和臥蠶下的凹痕中間是有眼袋當作界限
但有些人的淚溝和臥蠶下的凹痕是沒有邊界線的
千萬不要把整個凹痕都補平了!
這個案例就很特別,術前右眼的淚溝和臥蠶下的凹痕是有邊界線的
但左眼的淚溝和臥蠶下的凹痕是沒有邊界線的
一般醫師比較不會去提到上述的重要性
萬一妳是屬於臥蠶下的凹痕被打平的情況
也就是上述的問題:
我怎麼打完淚溝後臥蠶不見了?
我怎麼淚溝改善後眼睛變小了?
基本上就是要用塑形、融合的方式來處理
才能回復原來的臥蠶
Q12:沒笑的時候還好,笑的時候有凹溝又跑出來,甚至更嚴重
笑的時候才跑出來的凹溝
或是笑的時候淚溝變得更明顯
就是所謂的『動態淚溝』
動態淚溝有些是還沒有做淚溝填充就產生的
有些是填充完之後才產生的
一般醫美界是認為動態淚溝需要用手術來改善
可能是墊假體或是手術眼袋加上回填
但其實黃醫師的經驗是可以用玻尿酸填充就可以改善,比較簡單方便
動態淚溝是一門專門的課題,算是淚溝改善的進階版本
黃醫生也於醫學會多次向醫師們分享改善動態淚溝
畢竟要改善淚溝,不只是靜態淚溝的改善而已
動態淚溝的改善也一樣重要
施打的醫師都要考量到,才不會沒有表情的時候淚溝有改善
但笑的時候淚溝又跑出來
雖然業界比較少會去考量到動態淚溝的改善
但如能動靜皆宜,靜態淚溝也改善
動態淚溝也改善,就是達到一個完美和諧的自然狀態
Q13:看起來藍藍的,是不是網路上說的廷得耳效應?
Q14:我的瘀青半年了都沒退
上述的問題也是蠻常見會有外院施打淚溝的客人來求助
甚至是黃醫生幫自已客人施打玻尿酸淚溝
也是會有客人這麼詢問我
有幾個重點可以跟大家分享
第一:不是看起來藍藍的就是所謂的廷得耳效應 |
第二:醫美所謂的廷得耳效應,其原理/原因並不是廷得耳效應 |
第三:醫美所謂的廷得耳效應其實不是只有玻尿酸才會發生 |
第一:不是看起來藍藍的就是所謂的廷得耳效應
淚溝底下是佈滿血管的(靜脈、微血管、動脈)
表淺的靜脈呈現藍色,微血管呈現紅紫色
當上述的顏色被淚溝的顏色(深棕色、灰色)蓋住
血管的藍、紫色就沒有那麼明顯
但是當陰影的棕灰色因為填補淚溝改善了
沒有棕灰色蓋住血管的藍紫色
就會感覺藍紫色變明顯了
這種情況的顏色只要它比鼻梁的血管顏色淡
基本上客觀的視覺上是不會被注意到的
真得還是很在意的話
還是可以考慮修飾或塑形融合的方式來改善
第二:醫美所謂的廷得耳效應,其原理/原因並不是廷得耳效應
廷得耳效應是一種物理現象
是膠體粒子散射產生的現象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也是廷得耳現象
但是打完玻尿酸淚溝出現明顯的藍色的情況
黃政達醫師認為其實不是物理現象的廷得耳效應
玻尿酸它通常不是物理學所定義的膠體
不是膠體就不會產生廷得耳現象
有些玻尿酸是膠狀(交鏈式)也不是膠體
不管是大分子、小分子玻尿酸也不是膠體
打完玻尿酸後有藍藍的顏色,也有一些和物理現象有關
但更多的是生物/生理的一種現象
其實是和我們大腦皮質視覺區補色有關
理論上應該要有一專有名詞去描述/定義這個現象
但是只是黃政達醫師如果再用別的名詞去稱呼會讓大家更容易混淆
所以還是先以『廷得耳效應』去作為這樣現象的代名詞
但同時也會去強調這個現象〝不是真的〞廷得耳現象
去幫助大家比較好理解,以及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
這就要瞭解它發生的原理和機轉
這過程有點學術(有花過1個小時於學會跟醫師分享)
基本上產生廷得耳效應的話
是可以不用移除玻尿酸(手術清除或是打降解酶…等)
處理過程不需太過勞師動眾
第三:醫美所謂的廷得耳效應其實不是只有玻尿酸才會發生
醫美所謂的廷得耳效應
★玻尿酸的廷得耳效應是藍色
★微晶瓷、膠原蛋白是黃色
★洢戀詩是粉紅色
它是一種補色現象
黃政達醫師覺得唯有脂肪是不會產生廷得耳效應的填充物
但其它的材質基本上是有可以減少或避免廷得耳現象的手法
Q15:我有割過眼袋,過了一段時間眼袋又長出來,這算失敗嗎?
Q16:我有割過眼袋,現在凹了進去,淚溝、細紋跑出來,這算失敗嗎?
基本上眼袋是外觀老化的一個連續性進展的過程
也就是你的眼袋往往是會隨著歲月
慢慢愈來愈大,愈來愈明顯
所以割過眼袋隨著歲月又慢慢跑出來
這是老化正常的過程,不算是失敗喔
這也代表手術割眼袋也不是一勞永逸的
是不是要再次割眼袋,這可以諮詢眼袋手術醫師
而黃政達醫師的做法還是以填充的方式去改善
另外割了眼袋之後不管有沒有回填
假如沒有進一步填補的話
有可能就會讓細紋變明顯,或是淚溝變更凹
其實這也不是手術失敗
只要把凹陷的地方(淚溝)加以填補即可
Q17:我原本有淚溝打完填充有改善,但我想一勞永逸想割眼袋,手術的醫師說要降解,怎麼辦?
這情況有幾點黃政達醫師想說明一下
第一:手術眼袋它不是一勞永逸的 隨著外觀老化,即使成功的眼袋手術隨時間還是有可能會跑出來….. |
第二:黃政達醫師認為大多數的眼袋是可以不用手術的 以單純玻尿酸填補並達到支撐拉提效果 也是可以外觀改善眼袋,持久度是更勝手術、自體脂肪的 |
第三:打過玻尿酸之後還是想手術眼袋的話 有些手術醫師的見解是要打降解酶 但有些手術醫師又覺得不需要 這部份黃政達醫師偏向尊重醫師的理念和立場 由客人經醫師諮詢後自已選擇想要處置的方式 但假如手術眼袋的醫師是認為需要降解酶降解的話 也有打算手術眼袋的可能的話 那反而只有玻尿酸是可以被降解酶降解是正解 不然其它的材質,不論是自體脂肪、膠蛋白、洢戀詩、晶亮瓷、聚左旋乳酸…等 都是無法被降解的,移除的過程也不是那麼的容易 黃政達醫師自已的經驗是 自已以玻尿酸填充來改善眼袋、淚溝的客人 滿意度是幾乎不會認為想要再去手術眼袋 |
Q18:我臉上的玻尿酸已經好幾年了還有殘留,會不會怎樣?
尤其是像玻尿酸這種本來人體身體就有的成份
不能說殘留,因為身體本來就有這個成份
就是是一杯純水,當你喝下去之後就不用擔心水會在體內殘留多久
而例如藥物的成份不是身體就有的
我們就會看它的半衰期,看它在體內存留(殘留)多久
也就是說玻尿酸打完之後的效果是好的
其實因為身體本身就有玻尿酸這成份
在身體有保水、潤滑、支撐結構的功用
就不用擔心在體內存留多久
Q19:我本來想要給某位醫師打淚溝,網路上很多好評,但還是有人不推覺得被打失敗,我好猶豫
因為玻尿酸在不同的客人身上,吸水膨脹的比例有所不一
而其它如膠原增生效果的材質(如洢戀詩、聚左旋乳酸、聚雙旋乳酸、晶亮瓷…等)
每個人增生的比例也不一,至於自體脂肪施打後每個人存活的比例也不一
因此目前我相信是沒有醫者可以百分之百把握
所有的客人1次施打完就可以完全符合客人需求的效果
即便像黃政達醫師專門在處於淚溝專家的醫生,這樣「資深」醫師也不例外
多一點點澎就很明顯,少一點點凹就很明顯
事實如此其實大家也不用沮喪
畢竟玻尿酸是所有注射物中不易產生膠原增生的
代表它有良好的可塑性
也有人於外院對施打的玻尿酸不滿意就打降解酶
黃政達醫師是不建議打降解酶,但也代表玻尿酸是可以被分解掉的
其它材質就沒有被降解酶降解的特性
所以以玻尿酸填充來說
在安全的注射過程,無併發症的情況下
基本上是不用擔心沒有什麼是無可挽回的情況
不論是我施打的客人,還是外院施打的客人也是一樣
大多是可以處理的
但是過度在意追求自已定義的完美
完全不能接受修復期的客人
或是一定要醫師保證過程都要百分之一百完美
不能有失敗、不如預期的情況的話
其實這樣的客人是不適合做該淚溝處置的
不論是填充或是手術,雖然結果可以很好
但過程不容許一點預期外的狀況
會讓原本簡單的事情變得難以處理
以上有淚溝失敗問題都可以發訊息給黃政達醫師與醫師諮詢
黃政達醫師理念、施打特色
(本文由黃政達醫師專業撰稿)
【以上療程、圖片為實際案例,做為治療說明或衛生教育資料之輔助圖片,非屬醫療廣告宣傳行為。提醒您各項療程的適應症不盡相同皆有副作用、禁忌症等狀況,療程詳細資訊及規劃以醫師現場評估說明為主,且成效因人而異。】本文所刊檔案照片皆為經當事人同意使用。
【提醒】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3/01/04公告:「『美容醫學』一般係指由專業醫師透過醫學技術,如:手術、藥物、醫療器械、生物科技材料等,執行具侵入性或低侵入性醫療技術來改善身體外觀,而『非以治療疾病為主要目的』」。 本資訊無法取代醫師親自關心您;若有副作用等使用問題,請洽醫師諮詢。
※網站照片經當事人同意刊登,效果因人而異。依據衛部醫字第1031660048號、衛署醫字0990262180號、衛部醫字第1031662939號辦理,宣傳名稱與仿單不盡相同(Off-label use);任何療程介紹均以醫師「親自說明」為準,請特別留意。